在广大“米粉”心目中,“小米”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靓的那只风口上的“猪”。而鼓动起这股风的,除了大名鼎鼎的雷布斯,还有“小米”的另一员大将——黎万强。
黎总作为小米的联合创始人,初期负责MIUI研发,后来负责小米网(mi.com)。他将自己多年来对用户体验、产品设计和营销的心得,总结成了一部书——《参与感——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》。书中有参与感篇、产品篇、品牌篇、新媒体篇、服务篇和设计篇共6大篇章,阿魏将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剖析,与大家一起探讨小米的成功之道。
一、通过用户的参与做出好产品
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为王,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,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。
传统shangye时代,物质比较匮乏,商家以产品的功能、价格为主要卖点,倾向于“风暴式”营销,搞出大新闻、大动静。同时实行“里程碑式”的项目管理,比如金山公司在开发大型办公软件WPS和大型网游《剑侠情缘》时,数年才发布新版本,且每个版本都设置M0、M1、M2…等多个节点,节点之间的跨度在半年以上。
但到了互联网时代,用户更加注重产品体验和参与感,口碑传播成为致胜法宝,shangye上的打法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。对此,黎总有清醒的认识,并总结出了参与感的“三三法则”:
三个战略是指:做爆品,做粉丝,做自媒体。这三个战略分别主打产品、用户和内容。
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,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,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、传播范围更广。一件产品的好与坏,能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效应变得人尽皆知。所以,注重口碑,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。
口碑传播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,类似一个动力系统的铁三角:发动机、加速器和关系链。
发动机是指:产品。企业必须一开始聚集所有人力、物力打造出最好的产品,出爆品是一切好口碑的基础。
关系链是指:用户关系。企业要善于把弱用户关系转变为强用户关系,将第一次购买产品的普通用户转化为长期忠实粉丝,提升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感和依赖度。
加速器是指:社会化媒体。企业做自媒体,如同一块石子落入整个社交网络的湖泊中,能激发起每一位用户共同参与、分享转发,使信息像浪花般一圈圈扩散出去。
三个战术是指:开放参与节点,设计互动方式,扩散口碑事件。
“开放参与节点”,是指企业把做品牌、服务和销售的过程开放给公众,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都能获益的节点。比如小米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,这吸引很多国外的米粉参与进来,发布了自己的MIUI英语版、西班牙语版、葡萄牙语版等,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小米在国内的口碑传播。
“设计互动方式”,是指针对筛选出的节点设计参与互动的形式,尽量做到简单、有趣、真实和获益。比如2014年春节爆发的“微信红包”,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搞的“转发锦鲤”,都是非常成功的互动营销事件。
“扩散口碑事件”,是指先在产品的最初一批拥趸中,小范围发酵参与感,把互动产生的话题内容做成可传播的事件,分享到微博、知乎等社交媒体,让千百万人自发的参与、转发,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!
二、让品牌之树悄悄在用户心里长起来
经典定位理论中,做一个新品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:如何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据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。通俗的讲,就是这个新品类的创新点在哪里?
小米品牌的成功,首先在于“互联网手机”这个新品类的胜利。
小米手机主要通过互联网研发、发行,以电商为渠道。这里,产品形态发生了变化,手机系统可根据用户的意见实时更新。其次,小米也开创了新的卖手机shangye模式——利润不再来源于传统的手机硬件,而是配套的移动互联网服务。
黎总还特别强调,“定位”在操作层面上有两个重要变化:
1.以前是竞品思维,现在是产品思维
以前做产品,企业的眼睛只盯着竞争对手。到了互联网时代,这种思维在前期可能有效,但到了真正做产品的时候,必须要更关注产品才行。
关注产品就是要做好产品,把产品做到极致,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。比如在MIUI积累用户初期,曾有人建议黎总做一款MIUI专用的刷机软件,结果被黎总否定了:小米应该珍惜在发烧友用户中建立起的良好口碑,这个时候搞大规模推广会有损种子用户的纯粹性,得不偿失。
对此,黎总说到:
对于一个品牌,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,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,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。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。
2.以前是劈开脑海,现在是潜入大脑
传统商人卖产品,是靠疯狂砸广告,对用户进行洗脑式的大吹大捧,这就是劈开脑海的方式;而小米卖产品,是靠口碑推荐,靠与用户做朋友,这是潜入大脑的方式。
比如小米做MIUI,先是从核心发烧友用户渗透下去。先让他们感觉到系统流畅速度快,接着是界面美观,然后有自动识别服务号、免费Wifi热点接入等生活功能植入,用户觉得越来越好用、越人性化,不知不觉就上瘾了。
其次,小米的成功在于太会“宠粉”了。
2013年,小米推出年度微电影《100个梦想的赞助商》,其实是为了感谢当年MIUI发布第一个内测版本时的第一批100个种子用户。这100个用户的论坛ID还被写在了开机页面上。正是小米对粉丝的热情回馈,让MIUI的用户群进一步扩张,在14年的6月就超过了6000万。
对此,黎总引用了互联网思想家凯文·凯利的一段话解释这种“粉丝效应”:
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,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,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。粉丝经济效应出现后,有的企业也看到了其中价值,但他们恰恰做反了,在开始做用户互动之前就刻意策划设计了粉丝群体名称等,反而让用户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感,这并不可取。
小米粉丝的共同名称——“米粉”是在用户群体中自发形成的。米粉们会经常参加小米公司举办的庆典活动,如“爆米花”、“米粉节”、“橙色星期五”等。比如“爆米花”活动的设计,就充分遵循了参与感的“三三法则”。
活动现场不做产品体验,也不打广告,就是让小米的用户玩在一起。举办城市也交给论坛用户投票决定,大家会一起聚餐、玩游戏、拍照和表演节目,有些资深米粉还能得到在聚会中走红地毯、在VCR中出镜的机会,真正过一把当明星的瘾。
最后,小米在凸显品牌个性、传播品牌价值方面做的太到位了。
“为发烧而生”,是小米一直以来的品牌战略,通俗的讲,就是“玩”手机而不是“用”手机。小米鼓励用户不要仅满足于接发消息等一般功能,还可以相互交流怎样用手机刷机装系统,怎样玩蓝牙遥控车、延时摄影等等。
为了更感性地呈现企业的品牌理念,小米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吉祥物——米兔。之所以选择兔子,是因为白羊座的米兔个性热情而有行动力,外表呆萌内里极客,拥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在准备发布会方面,不同于其他公司将重点放在“大概念”和形式感上,小米要求营销人员要对新产品的设计、技术细节了如指掌,再将这些卖点翻译成大白话写到PPT上讲给观众听。对此,黎总强调: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。
除了正儿八经地讲产品性能、供应商,小米还别出心裁地策划了很多搞笑的视频、段子。比如,为了证明小米手机的包装盒质量好,人踩上去都不会坏,小米安排了一对胖子员工——即“盒子兄弟”,叠罗汉站到小米手机2代包装盒上。后来,他们的这张合影成为米粉圈内的流行PS素材,增加了品牌的亲和力。
三、把为用户着想做到极致
1.把用户吸收进开发团队
最先开始做MIUI时,黎总的团队实际上只有20多人。但是他却有一个疯狂的想法——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。
这听上去简直离谱,就算是世界上员工数最多的公司,开发人员也不太可能达到10万人吧?销售、行政、财务、生产制造等部门的员工起码要占总数的一半以上。但黎总这句话另有深意,那就是把小米的海量用户也吸纳进开发团队里来。
为此,小米设计了“橙色星期五”的互联网开发模式,要求MIUI团队每天抽空在论坛上与用户互动,收集用户对系统和功能的建议、吐槽,然后在每周五下午,进行新一版的MIUI系统更新。
用户在整个系统迭代的过程中,除了工程代码的编写,其他的如产品需求设计、发布、测试等等都是深度参与的。在这种群策群力的氛围下,小米把这些消费者成功转化成了生产者,MIUI真的以论坛为根据地建立起了10万人的开发团队模型——核心是官方的100多个研发工程师,核心的边缘是MIUI论坛的1000个荣誉内测组成员,而外围则是10万个MIUI论坛的活跃用户。
如果你问什么是互联网上最好的产品开发模式?小米已经给出了答案——用户模式。黎总的总结是:在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中,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。
2.抓住用户体验的核心——为谁设计
关于什么是用户体验,黎总把他理解为三个渐进式命题——确定为谁设计、好用、好看。
确定为谁设计,是用户体验的原点。针对老人、女性等不同的消费群体,产品的设计是大不一样的。比如老人机使用“撞色的强对比”,能使老人用户用起来没那么吃力。
MIUI发展第一年就确定了“为发烧友而设计”的方针,当时没有考虑给小白用户提供刷机工具,只有开发版,没有稳定版。直到用户总数超过1000万之后,才有了新的考虑。
接下来,是产品设计的第二阶段——好用。小米的原则是“保证好用,努力好看”。
比如小米手机的“短信最近联系人”功能,原本有另一个设计方案是把它关掉的,这样能使界面更简洁优雅。但用户反映非常需要这项功能,所以小米做出取舍,又将这项功能加了回来。
现在,小米已经进化到了产品设计的第三阶段——好看 。MIUI从2010年的第一版到2014年的第五版,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视觉风格,在锁屏界面、消息弹窗和交互元素上花了很多心思,整体设计更加个性、漂亮。
四、不做广告,做自媒体
小米手机是互联网品牌,所以在销售渠道上,以小米网电商为主,占70%;其次才是运营商,占30%。相应的,小米在营销方式上,也放弃了传统的广告、公关等手段,而选择了自媒体。
黎万强总结小米做自媒体的心得时说:
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,要先做服务,再做营销。
内容运营的三个法则:有用、情感和互动。这里的有用是要求不讲废话,情感是讲人话,互动则是要引导用户分享扩散,引导一起玩。
企业要花精力让自己成为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自媒体,同时,也应该发动用户来产生内容。
能享受服务是用户关注企业的动力。比如,你会关注某企业的微博,肯定是因为上面会经常发布与产品、服务相关的内容。而如果一家企业的微博老是发一些高大上的宣言,甚至一天几十条刷屏,内容也跟用户没什么关联,谁会去关注呢?
所以,小米做自媒体,不做广告,而是做内容。比如小米论坛的“学院”栏目会普及手机的各种玩法,帮助用户成为“搞机”专家;还有“酷玩帮”、“随手拍”栏目,会发动很多资深用户创作大量的原创内容,并通过微博、微信扩散出去。
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:微博、微信、论坛和QQ空间。
其中,最早开始运营的是论坛。因为小米的早期核心用户是发烧友,是极客,经常做的是用MIUI给手机刷机这种事情,门槛较高。论坛的即时性没有微博那样高,信息编辑的方式上类似早期门户网站,版主可以介入,所以非常适合用来沉淀这些专业度较高的用户。
微博有很强的媒体属性,信息的时效性很高,适合做事件传播。在微博运营上,小米可谓是重兵投入,为每个需要长期运营的微博话题都配备一只完善的团队,包括产品经理、编辑、软件工程师、设计师等,并不断总结这些话题的特点和网友的反馈。这几年,小米在微博上运营比较好的话题有“我是手机控”、“150克青春”、“来自星星的你”等等。
剩下的两个通道,微信因为是基于通讯录的好友关系,一对一传播,适合作为客服平台;而QQ空间同样有很强的社交媒体属性,尤其是年轻用户数量巨大。小米曾在QQ空间成功首发过红米手机,因为“红米”的定位正是年轻人。
坚持“不做广告,做自媒体”的原则,小米不但节约了巨额的广告费,还更好地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,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“小米”这个品牌做到了广大用户的心里。
五、做好服务就是KPI
传统企业做客户服务都强调KPI、制度,但小米的客服理念是:与用户做朋友,人比制度重要。
黎万强总结说,小米的shangye模式就是小餐馆模式,卖硬件产品如同卖互联网软件,都是通过海量、微利的方式盈利,把顾客吸引进来然后靠服务赚点小费。所以,做好服务是小米shangye模式的信条。
在小米,客服要学会忘记KPI,忘记接起率、接通率、工单数。一线员工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有权限直接送给客户一些小礼物,而不用事先向主管申请。小米给客服团队的员工开出了高于业内标准20%~30%的薪酬,配备了比普通公司客服更大的办公室,并拿出专项基金让员工按自己的喜好设计和装饰办公位,还成立了“米粒学院”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和和职业技能认证。
正是因为小米对客户服务的重视和付出,才使得客服团队的人员流失率常年低于5%,才能让客服员工发自内心地将为顾客服务做到极致。
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。为了能随时随地第一时间解决客户的问题,小米开通了7×24小时的在线服务平台;在微博上,小米的客服平台与用户保持一对一的沟通,并做到了对每个用户的问题都在15分钟内响应;为了更快地把购买的产品送到顾客手中,小米推出了核心城市的24小时极速配送,和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定制配送服务,还将中心仓库的数量从6个增加到了10个;小米之家的维修窗口还推出了“1小时快修敢赔”服务,一小时内如果修不好,顾客可以领取小米网的20元现金券。
小米做好服务的另一举措是将小米之家线下门店真正打造成“家”一样的感觉。
小米之家是小米的官方服务旗舰店,是提供售后、体验、自提服务和用户交流的场所。与一般售后门店的简陋、粗鄙相反,小米之家装修漂亮,环境布置温馨,设计标准向最好的销售门店看齐。用户在小米之家可以体验和了解新产品、解决手机故障、请人刷新系统等。节假日周末期间,各地米粉会时常聚集到小米之家开生日party。而在每年的小年,即农历腊月二十三,小米之家都会请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米粉一起吃年夜饭,分享热气腾腾的饺子和火锅。
六、真实、直接、可感知才是好的设计
1.
小米设计思维的原点是——一剑封喉,具体的讲就是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:一要直接,讲大白话,让用户一听就明白;二要切中要害,可感知,能打动用户。
比如,小米推出的一款大众流行耳机,策划团队在给这款耳机取名字的时候,首先抛弃了那些烂大街的名字,比如“灵动”、“灵悦”之类,而是从音腔形态和发声单元外形入手,因其造型像活塞,所以命名为“小米活塞耳机”。其次,团队在思考它的产品文案时,放弃了市面上其他耳机类似“高频突出,中频实,低频沉”的营销文案,因为小米推出的并不是专业发烧级耳机,在技术细节上不能描述的很专业。这只是一款能为大多数用户提供足够好音质的耳机而已,价位在200到500之间。所以,需要将这款产品的卖点逐个拆解开来。
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嚎头,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,噻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。卖点定义分为两类: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。一级卖点只有一个,这样用户才记得住,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。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,一般有两到三个。
小米这款耳机的一级卖点是什么呢?团队最初的考虑结合耳机制造工艺的亮点来突出“音质”,比如音腔是航空铝合金一体成型,用料采用了军用凯夫拉线材等。但普通用户对这些概念多半不明觉厉,所以最终选定的文案是:小米活塞耳机,99元听歌神器。
价值300元的耳机,卖价99,突出了“便宜”;“听歌”比“听音乐”更显亲切、随意;“神器”则是互联网新生代流行语。短短十几字,化繁为简,把这款耳机的卖点都传达给用户了。
2.
没人会喜欢塑料花。我们做的设计,要有体温,要有情感,才能打动人。情感化的设计有两处可着力:1.从产品定义本身就开始考虑;2.善用经典的生活场景或节日文化。
比如,小米5200毫安时移动电源的首发活动,就借力了情人节这个节日。当时,首发时间只剩3天,但策划团队早就扣准了情人节这一主题,使用了“最来电女友”投票的设计案。在情人节来临时,把先发的10400毫安时移动电源拟人化为男性形象,而把5200毫安时移动电源拟人化为女性形象,况且“520”也和“我爱你”是谐音相近。最终官方的海报文案是:脱光了——2月14日情人节,小米移动电源将添小伙伴。
3.
我所理解的设计管理三板斧,有三个关键词:坚持战略,死磕到底,解放团队。——黎万强
首先,要系统性地思考你面对的市场、公司的愿景、你的产品的DNA等等这些战略层面的东西。定义好战略后,还要坚定不移的执行,坚持十年不动摇。
怎么保证执行呢?靠死磕到底。但凡出现偏离了战略的问题,就要不停地修改。改!改!改!只要有时间,就接着改。
最后,我们还必须学会解放团队,激发员工更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。小米在这方面首先做到的就是保护好极客设计师、工程师们对产品开发与生俱来的热情,以他们爱产品的能量自觉主动地去与用户交流、迭代系统和产品。其次,在具体的项目中,不再采用庞大臃肿的中心化式架构,而是分散成若干小团队,这样能促进在总体设计品牌战略下,设计风格、表达方式、需求传达渠道的多样性。
在书的最后三章,黎总谈到了自己对亚文化的理解,强调科技和人文结合的必要性,并回顾了自己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观赏名画、学习摄影的心得。对于互联网转型期怎样应对变化和发现机遇,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
互联网转型需要内外兼治,由内而外,我有一个词叫作“爆扁爽”。
第一是爆,产品策略、产品结构一定要“爆”。
第二是扁,组织结构要梳理,要扁平化。
第三是爽,团队的激励,就是一个“爽”字。
《参与感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,受限于篇幅,还有很多精彩案例、金句没有列举出来。大家有空一定要亲自读一读,感谢支持!